文/杜益州
巧食,作为应节特制食品,如同月饼之于中秋节,粽子之于端午节,元宵(或汤圆)之于元宵节。巧食是乞巧节,即七夕原本的节日的标志性食物,然而,现在大家更认同七夕为情人节,而逐渐疏远、轻视,甚至遗忘了乞巧节,而乞巧节代表食品巧食本身,似乎也不是有全民认知度的东西,好像只有浙江温州一带才有,所以放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知之者甚少,而且有可能越来越少。
温州应该算是保存中国优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最好的地方之一,有些传统节日在其他地方似乎都销声匿迹了,或从不曾存在过,然而在温州却仍然有,或依稀还存在,如冬节(冬至日)、尝新节(早稻成熟时)等,即使全国也还在过的节日,温州人也过得更认真、更丰富,比如重阳节,其他地方可能根本不知道重阳节也有应节特制食品——松糕或登糕,而温州地区就有。很多应节食品,在温州都变成了地方特色小吃、美食。
而这些应节特制食品其实都是有寓意的,而且这些包含寓意的食品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中还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应节食品,其实也是构成一方水土的“水土”的一部分;然而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巧食的寓意?
巧食有两种,一种是有芝麻的巧食,简称麻巧,形状类似中间长方形两窄边为舌状圆弧的饼干(令人震惊的是,这种也算常见的形状竟在网上查不到它的名称!有叫这种形状为“体育场”的,唉,突然感到这世界很奇怪,那些几何学家都不研究这种常见形状的吗?);另一种巧食,一般没有芝麻,形状类似手指。为什么同为巧食,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形状,或者说为什么巧食会有两种?
我思考了一下,很快明白了,也领悟了巧食里所蕴含的寓意,寓意并不深奥。
我们知道乞巧,就是向上天神灵(特别是织女星)乞求让自己或子女儿孙能变得心灵手巧。有芝麻的巧食,那芝麻就是象征点子,密密麻麻的芝麻,表示点子多,点子多不就表示聪明,即心“灵”吗?(可为什么麻巧不是心型的呢?因为古人认为的“心”可不是现代人以为的心脏!中国古代绘画里是没有特别表示“心”或“爱”的心型图案的)所以,吃麻巧的寓意就是可得“心灵”!那自然手指状的没有芝麻的巧食,就是寓意吃了可得“手巧”了!显然这也就是为什么巧食会有两种的原因。
两种包含寓意的巧食,寄托了祖辈对晚辈儿女子孙的期望,期望他们都能得神灵庇佑而心灵手巧。虽然乞巧节似乎更倾向于是个少女的节日,但实际上重视乞巧节的温州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多会吃巧食,而神奇的是温州人确实似乎比不重视乞巧节,不吃巧食的地方的人,更加心灵手巧!曾经温州人就凭三把刀独步天下,这三把刀,就是菜刀(开餐馆)、剃刀(开理发店)和剪刀(开裁缝服装店),这已经显露出温州人手巧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初,温州城乡大街小巷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温州人的“手巧”更加彰显;而后,温州模式引领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腾飞,更充分体现了温州人“心灵”的特点,温州人因心“灵”,善于经商,而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
如果我说温州人心灵手巧是因为温州人乞巧节会吃巧食的缘故,你会觉得我是开玩笑吗?但其实我真不是开玩笑,当然也不是讲迷信,因为有个科学的概念叫心理暗示。当大人告诉孩子吃了巧食可以心灵手巧的时候,实际上是告诉孩子们心灵手巧是非常好的事情,孩子们觉得如果自己心灵手巧是会得到大人的赞扬和嘉许的,孩子们就会想方设法努力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孩子心灵手巧本来就是家长的骄傲和期望,因此大人们当然也会刻意培养孩子使他们变得心灵手巧了。这样一代传一代,追求心灵手巧的执念,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就变成仿佛刻进了温州人的基因里似的了。
然而,乞巧节正在被中国情人节所代替,实际上,七夕根本不适宜作为情人节,我在别的文章里已详解这一点,但挡不住人们汹涌的浪漫情怀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结,七夕已基本被国人当情人节了,本来祈求聪明智慧的乞巧节在中国人心中已完全淡化乃至快接近消失了;而另外,各种现代小吃、零食占据了小孩的视野,吸引着他们的味蕾,七夕乞巧节吃巧食的传统还能否继续传承下去呢?
(责编 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