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牧的诗《清明》,从字面上看非常好懂,没有生僻字,没有倒装句,更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拆解再拼凑的拗口的句子,似乎非常容易读明白——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时候读这首诗,感觉是愉快的,因为这首诗很好读很顺口,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杏花村,让人想象到清明时节杏花雨中开放的美好的样子!而且作者还想去喝酒,酒似乎也让人兴奋,至于牧童应该也是天真可爱的吧……
直到现在,才突然发现这首诗哪只是什么作者清明那天路遇牧童问哪里有酒家这样简单的描述啊!诗中其实深蕴着极其浓烈的、无法释怀的、绵绵不绝的愁绪,弥漫着无尽的悲凉气息,还透着深深的无奈感啊!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大家上坟祭奠先人的日子,最充满哀伤幽怨的气息,还下着雨!路上的行人就像断了魂似的凄凉落寞怅惘茫然——他们估计不是上坟回来,就是要去上坟的路上!
其次,比路人还糟糕的是杜牧那刻的心境,显然这清明节他还是身在异地的,冲他不知道酒家在哪里便可知——在思念至亲先人和身处异乡的双重愁郁痛苦的侵袭下,更必想到人的一生之匆匆一世之短暂,唉!所以,他为什么向牧童问酒家哪里有,而不问别的?分明是要去借酒浇愁啊!
《清明》一诗,虽然通篇没有一个“愁”字,却有入木三分的愁绪!没有一个字感慨,却深刻着沉重的叹息!
再读一遍《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读罢不禁唏嘘,写这首诗的杜牧已然逝去一千多年了……
文/一舟
(责编 一舟)